增加就業(yè)和促進居民消費是擴大內需、穩(wěn)定宏觀經濟的重要途徑,更是關系到眾多家庭的重大民生問題。有必要考慮既運用宏觀政策工具穩(wěn)住宏觀經濟大盤,還需要考慮進一步出臺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政策穩(wěn)就業(yè)、促消費,從而達到保障民生的目的。負個人收入所得稅或許是值得考慮的政策選項。
負個人收入所得稅的國際經驗
(資料圖)
負個人收入所得稅是指當個人的工作收入低于一定水平時,國家按比例向個人支付一定數量的補貼。個人工作收入越高,國家補貼越少,當個人工作收入超過某最低水平時,國家不再向個人支付補貼。
與一般的福利支出不同,負個人收入所得稅的前提通常是要求獲得補貼的人必須有工作。該政策思路最早于上世紀40年代由英國的朱麗葉·里斯·威廉姆斯提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也曾倡導推出負個人收入所得稅,以規(guī)避當時美國各種復雜福利制度的“養(yǎng)懶人”效應。
如今,有負個人收入所得稅特征的補貼制度已經在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得到長期實行。
例如,美國的收入所得稅抵免(Earned Income Tax Credit)就是非常典型的負個人收入所得稅。在2021年度,以一個有三個孩子的納稅人為例,在年收入低于14950美元時,每多掙1美元,美聯(lián)邦政府就補貼45美分,最大補貼額為6728美元。當年收入處于14950~19520美元之間時,這個人都可以領取6728美元的補貼。但當其年收入超過19520美元時,每多掙1美元,領取的補貼就減少21.06美分,直到年收入為51464美元時,其補貼為0。2020年,超過2500萬美國納稅人獲得了收入所得稅抵免,平均每人得到補貼2411美元。
英國的工作稅收抵免(Working Tax Credit)對低收入且每周至少工作16小時的人群(或者家庭)根據具體情況發(fā)放一定金額的補貼。在2020~2021年度,基礎補貼3040英鎊,夫妻或者單親補貼2045英鎊,工作每周滿30小時還有825英鎊補貼,殘疾人補貼3220英鎊,重度殘疾額外再補貼1390英鎊。
法國的工作獎金(prime d'activité)對于有職業(yè)但是收入較低的人群發(fā)放工作獎金,以提振收入,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收入越高獎金越少,收入超過了一定水平就不再享受獎金。
負個人收入所得稅的簡單方案
本文提出負個人收入所得稅方案,有六個基本考慮:一是有助于創(chuàng)造新增就業(yè);二是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三是激勵相容,不養(yǎng)懶人;四是財政負擔可控;五是易于實施;六是符合國情。
方案由對企業(yè)和對個人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企業(yè)新增就業(yè)獎補政策,企業(yè)每新創(chuàng)造一個就業(yè)崗位,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按我國每年需新增約1100萬就業(yè)測算,若新增就業(yè)獎補標準為各地最低生活保障發(fā)放標準,這一政策的財政成本約996億元/年。該政策有兩方面的好處:
一是減輕企業(yè)新增用工帶來的成本壓力,鼓勵企業(yè)新增崗位、吸納就業(yè)。因為即使按照2000元/月的最低工資測算,考慮到企業(yè)負擔的“五險一金”比例,新增一個崗位,企業(yè)最低支出就達約2700元/月。新增就業(yè)獎補政策可以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就業(yè)提供真金白銀的支持。
二是減少低保支出。我國已經建立了城鄉(xiāng)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7~2019年,全國低保支出基本穩(wěn)定在1450億元左右,2020年增加到1680億元,預計2021、2022年的低保支出也將保持在此水平上。如果有了更多的工作崗位,許多人就可以依靠工作而不是低保生活。這也是把企業(yè)新增就業(yè)獎補政策標準設為和低保標準一致的基本考慮,因為如果沒有新增就業(yè),就會有更多的人依靠低保兜底生活。
第二部分為負個人所得稅政策,財政成本約2091億元/年。具體而言,仍按照現行個稅征管制度計算居民綜合應稅所得,即:
居民年度應納稅綜合所得=實際綜合所得收入-費用扣除標準-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
當計算出的居民應納稅綜合所得小于0時,仍按照一定稅率計算所得稅,但由于此時計算出來的應交稅額為負數,實際上就是政府給予補貼。
我們建議負所得稅超額累進稅率表如表1,當居民年綜合應稅所得小于-3萬元時(典型人群為月收入不足3500元,適用年專項附加扣除額為1.2萬元)則可獲得負所得稅補貼。
例如,有低收入居民A(年綜合所得3.6萬元),育有子女,有租房支出,年度稅前專項附加扣除額為1.2萬元,因此應稅所得為-3.6萬元。在現行所得稅制度下,該居民所得稅為0。而在負所得稅機制下,即可獲得36000*18%-5400=1080元的政府補貼。
負個人收入所得稅有三個優(yōu)點:
一是可以和現行個人收入所得稅無縫銜接,直接用個人所得稅APP就可以實施。
二是精準補貼低收入職工并充分考慮不同的家庭情況。工作收入越低的納稅人獲得的補貼越多,養(yǎng)育子女、贍養(yǎng)老人、租房和大病醫(yī)療負擔越重的納稅人獲得的補貼越多。
三是可以優(yōu)化當前專項附加扣除制度。在當前制度下,當綜合應稅所得為負時,也就是收入還達不到全部扣除加總時,居民應繳個稅為零。年應稅所得為負的居民較之年應稅所得為正的居民,實際上沒有享受到各項個稅扣除帶來的優(yōu)惠。
本文基于一些假設后測算發(fā)現,若實行負所得稅制度,預計將新增2091億元的財政支出,這部分支出可由中央財政負擔,相當于2021年中央一級財力的2.3%。將有超過1.25億勞動者可享受到補貼,人均1672元。對于年收入處于2.4萬~3.3萬元的低收入勞動者,人均可以享受補貼2535元,相當于其年收入的約8%~10%,將有力地支持這部分勞動者的消費。
負個人收入所得稅政策的相對優(yōu)勢
為實現促進就業(yè)和增加居民消費的目標,負個人收入所得稅相較于其他政策,或許更具優(yōu)勢。
第一,與減稅降費、提高個人收入所得稅免征金額和緩繳社保相比,負個人收入所得稅具有財政支出少、精準性強、可以直接促進就業(yè)和消費等優(yōu)點。前述政策對財政收支的影響較大,同時低收入勞動者和失業(yè)群體可能享受的政策優(yōu)惠較少。負所得稅更精準地將大部分補貼投向低收入勞動者和支持企業(yè)擴大就業(yè),增加低收入勞動者的收入。
第二,與增加基建投資相比,負個人收入所得稅財政支出更少,見效快,且能夠直達微觀主體。基建投資雖然對穩(wěn)住宏觀經濟大盤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對拉動就業(yè)和促進消費的作用相對間接,負所得稅可以利用現有的個人所得稅APP實施,直達微觀主體,更快、更精準地發(fā)揮作用。
第三,與低保和失業(yè)保險相比,負個人收入所得稅的優(yōu)點是在改善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水平的同時,鼓勵就業(yè)。負所得稅的機制是鼓勵現有低收入人群進入勞動力市場,只有工作才能獲得補貼,而且是比低保和失業(yè)保險更高的收入。負所得稅有更好的激勵機制,更好的收入水平。
第四,與發(fā)放消費券和發(fā)放現金相比,負個人收入所得稅不僅能夠提振收入和消費,還可以促進就業(yè),并且不會有“養(yǎng)懶人”效應。
第五,與結構性貨幣政策相比,負個人收入所得稅的財政政策是當下對微觀主體更有效的政策。現有結構性貨幣政策并不能直接改善微觀主體的收入情況和資產負債表狀況,且其受益主體主要是有貸款的企業(yè)。負個人收入所得稅這樣的財政政策直接將財政資金發(fā)給微觀主體,對于很多收入大幅下降,資產負債表面臨問題的企業(yè)和家庭而言,是當下更為有效的政策。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報告執(zhí)筆人為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王曲石、朱鶴、盛中明。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ulq4xuwux.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lián)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