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巨星云集、市場期盼五年之久的香港電影《風再起時》,在2023年電影市場開局一片向好的趨勢下,卻口碑失利,票房遇冷。
該片迄今上映8天,票房4300多萬,排片率僅2%,貓眼專業(yè)版預計總票房在5128.9萬。如此成績,用導演翁子光的話說,“銷情慘淡”。
(資料圖)
在《流浪地球2》和《滿江紅》掀起的春節(jié)檔高熱度之下,超大投資規(guī)模、梁朝偉、郭富城兩位影帝首度攜手的《風再起時》曾被預測能拿到十億票房。影片的遇冷,讓人惋惜。
《風再起時》上映首日,影評人孫孟晉就去看了電影,他能強烈感受到導演對香港的熱愛,也為這種溫度而感動,“它是一部盡情寫意的文藝片,是破碎的香港,是一部記憶碎片的‘香港往事’。所以,普通觀眾會受不了這種支離破碎。”
目前,《風再起時》豆瓣評分僅6.4。翁子光在電影上映后婉拒了媒體專訪,在微博發(fā)長文,以極為誠懇的低姿態(tài)與觀眾交流,甚至致歉。
但另一邊,國內(nèi)影評人幾乎一邊倒地為該片打出高分。他們想為導演說一句話,想為這個時代還有人如此赤誠地拍一部濃濃香港味道的電影,表達一份敬意。
迷影導演翁子光
對內(nèi)地觀眾來說,導演翁子光是個陌生的名字。
他是“特區(qū)新浪潮”中備受關注的一位編劇、導演,2016年以一部《踏雪尋梅》橫掃香港電影金像獎和臺灣電影金馬獎,收獲金像獎最佳編劇獎,成為備受矚目的現(xiàn)象級電影。
《風再起時》是《踏雪尋梅》之后導演第一部自編自導的長片,也是他第一部在大陸公映的電影,讓人充滿期待。
北京首映禮上,翁子光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他之前想的片名是《全球通緝令》,一部典型的商業(yè)槍戰(zhàn)動作片的名字,很香港,很能吸引市場。
但電影拍完,他發(fā)現(xiàn)自己想要呈現(xiàn)的并不是像《追龍》《掃毒》《無雙》那樣典型的警匪動作槍戰(zhàn)猛片,而是“甜苦交集的往日香港”,一部賦香港情懷的言情歷史電影。
“我們把資金更多地用在了美術、攝影上,營造出很美的場景,這是一部以情感和演技為主的電影。”翁子光說。
《風再起時》是一部以香港四大探長為藍本的故事,背后串聯(lián)起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冷戰(zhàn)時期香港警界內(nèi)幕,紀錄片式地展現(xiàn)戰(zhàn)后香港的風貌、動蕩不安的人心、被打亂的社會格局,以及時代洪流下個人的生存、掙扎與困境。
關于“四大探長”的故事并不新鮮。從《跛豪》(1991年)、《五億探長雷洛傳》(1991年)、《追龍》(2017年)到《追虎擒龍》(1977年、2021年),一代梟雄的故事拍出了近十個版本,貫穿起香港電影興衰史。
為什么要拍這個故事,是翁子光被追問了很多遍的問題。
這是他個人的一個夢。小時候,翁子光常聽奶奶講香港探長的往事,聽得入迷,腦海里都是舊時香港的風貌。癡迷香港故事,幾乎間接地啟動了他日后的電影職業(yè)生涯。
他19歲從場記做起,開始涉足電影制作,22歲開始寫影評,是香港影評人中相當勤勉的一位。2009年,他就拍出了第一部自編自導的長片《明媚時光》。
他的電影記述著香港回歸之后的時代變遷,從《明媚時光》到《微交女》,再到《踏雪尋梅》,三部電影都有香港與內(nèi)地之間的關系議題。他不談宏大敘事,只將鏡頭對準小人物,關注他們當下面對的生存和抉擇。讓他一戰(zhàn)成名的《踏雪尋梅》,是一部隱匿在城市華麗角落背后,一場血淋淋的殘酷刑事案件。
在同輩的香港一代導演里,翁子光的視角是獨特的,他有靈氣和沖勁,一直以電影來記錄“香港夢”。
到《風再起時》,這個“香港夢”變更龐大,也更任性。
在籌備期,他訪問了很多親身經(jīng)歷過上世紀40至70年代的香港老人,找了很多真實的歷史鏡頭,將電影的時間跨度拉到30年。
他知道“四大探長”的傳說已經(jīng)符號化,與其再去拍一個故事,不如拍一個時代的感受,拍出香港的城市精神。他認為,香港就是由磊樂(郭富城飾)、南江(梁朝偉飾)這兩種具有典型人物品格的人建立起來的,前者是目不識丁的小人物一步步成長為英雄,后者是香港發(fā)展史上貢獻了智慧和知識的精英階層,兩者交匯,成就一段傳奇。
這部電影是他野心最大的一場“香港夢”。翁子光坦言,這場夢做得放任而奔馳,不克制,“當年我這個深愛自己城市的小電影迷,童年所見的一景一物,我還用電影去重現(xiàn)一次。”
香港舊夢
《風再起時》第一天上映時排片占比12.6%,到第二天,因市場反饋不佳,排片占比7.6%,下滑迅速,這也直接導致了票房失利。網(wǎng)傳該片投資達2.5億,按目前態(tài)勢,票房失敗已是定局。
電影上映次日,翁子光發(fā)文闡釋自己數(shù)年來創(chuàng)作的艱難歷程和波折,也懇請觀眾給電影一個機會,抽空去看這部“耗盡了我身心之力的電影”。
《風再起時》的劇本長達八萬字,拍攝80天,初剪長度達6個小時。他曾想過把電影分為上下兩部,用這樣的長度去講述一個縱深數(shù)十年、囊括諸多歷史和人物線索的故事,勢必更舒展。但最終,他又不得不痛苦地剪輯為上映版本的143分鐘。
翁子光知道,用143分鐘容納他想表達的內(nèi)容,會造成擁擠、混亂,甚至脫線,對觀眾是一個挑戰(zhàn)。
但他覺得,香港電影就需要這么一部溫故而知新的電影,去講述城市的歷史。他一度壓力大得焦慮,壓力大到相當于拍了十部《踏雪尋梅》。
有人說,翁子光在《踏雪尋梅》里的靈氣殆盡,更甚至有人說,他們喜歡的是王家衛(wèi)御用攝影師杜可風在該片中的攝影鏡頭,而不是導演。
對于網(wǎng)友的惡評,他將姿態(tài)放到最低,“如果你們在路上遇見了我,我親身跟你們陪個禮。”這種謙卑,是他一直以來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
某種程度上,他對待電影的謙卑、執(zhí)著與赤誠,也是內(nèi)地影評人紛紛支持翁子光的原因。
影評人奇愛博士用“彌足珍貴的時光膠囊”來描述觀影感受,“我真切感受到,一個導演是怎么調(diào)動他自己所能調(diào)動的一切審美、記憶乃至是生命能量,掏心掏肺地、十分刻苦地以電影化的技巧去記錄和訴說‘我城’的歷史和故事。”
影評人大奇特看到翁子光刻意避免與過去的港產(chǎn)梟雄片的雷同,而是用澎湃的詩意,在史實基礎上發(fā)揮浪漫主義的想象力。
很多觀眾從中看到了王家衛(wèi)《花樣年華》的影子,看到《美國往事》的波瀾壯闊,但更多觀眾感受到的是支離破碎的隱晦劇情,是一場已經(jīng)逝去的“香港夢”。
翁子光也坦言,他有迷影情懷,所以在電影里毫無節(jié)制把自己對老電影的記憶放進去。他不想迎合,想要表達的太多,傳遞出來的卻是散亂。
翁子光首次內(nèi)地征戰(zhàn),代表著香港電影人十多年里的摸索。香港電影想要進入內(nèi)地市場,要跨越不同區(qū)域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挑戰(zhàn)諸多。
這些年,《無雙》《掃毒》《葉問》《拆彈專家》和《怒火·重案》等港片拿下高票房,依然代表著主流市場對香港電影的印象。
以翁子光為代表的香港導演,不想依照過去對香港警匪片的軌道繼續(xù)前行,試圖在文藝片和自我表達的空間中做出平衡。就《風再起時》的口碑來看,翁子光這次相當自我的表達和輸出,并沒有得到內(nèi)地市場接納。
但他接納了所有的批評,也接受內(nèi)地票房失利,“感謝大家來助我完成了這個夢,一個卑微的香港舊夢。”梁朝偉安慰他,所有的電影都是一場實驗。
2023年,隨著內(nèi)地電影市場的復蘇,港片也將迎來一場集中爆發(fā)。以《風再起時》為開端,近兩年預計上映的電影有莊文強執(zhí)導的《金手指》、邱禮濤執(zhí)導的《海關戰(zhàn)線》和《掃毒3》、麥浚龍執(zhí)導的《風林火山》、麥兆輝執(zhí)導的《內(nèi)幕》、麥啟光執(zhí)導的《臨時劫案》、關智耀執(zhí)導的《潛行》等電影。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版權(quán)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wǎng) m.ulq4xuwux.cn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lián)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